WEFV2626EFCEYYYB15VEF

 

內容簡介

  透過教育想像,往往會導致教育演化及創新的發生,讓教育得以不一樣。本書以「教育想像」作為概念性引導,邀集專家學者就「哲理與教育想像」、「系統與教育想像」、「教師與教育想像」、「科技與教育想像」四個層面發表專文,希望藉著想像到實踐的轉化過程之經驗分享,提供國內外關注教育的人士進行學術對話與研討的平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俊斌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副教授

葉坤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張珍瑋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政策與制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永豐

  國立中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簡菲莉

  臺北市立中正高中校長

陳佩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鄭淑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助理教授

卯靜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黃淑苓

  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教授

曾正宜

  國立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學習科學所教授

郝永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楊國揚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發展中心主任

王立心

  國家教育研究院綜合規劃室主任

張民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教授

目錄

理事長序
編者弁言

卷一    哲理與教育想像
第一章    想像力的哲學基礎與課程美學方法建構
第二章    R. M. Hutchins對新世紀學習社會的描繪與實現可能性之探討

卷二    系統與教育想像
第三章    全球流動時代的國際學生爭奪戰:臺灣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契機
第四章    十二年國教課綱中的核心素養概念
第五章    從功能領導到動能領導:實踐研究0與1之間的學校領導

卷三    教師與教育想像
第六章    以教師領導促動學習共同體之研究
第七章    從知識本位到學習本位:一位高中歷史教師課程的教學轉化
第八章    親師生教育夥伴關係與教師專業發展

卷四    科技與教育想像
第九章    科技與學習:從科技的能供性與決定性看學習的五大面向
第十章    談Web 2.0網路工具的教學價值
第十一章 數位教科書的想像到實踐:由審定政策與技術規範談起
第十二章 通訊軟體LINE作為親師溝通管道之研究
 

理事長序

  教育即實踐!其最大的意義在於不斷地參與對當下的突破與超越。面對當前全球頻繁流動、社會急遽變遷、資訊科技蓬勃發展脈絡下的諸多教育挑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決策者,都需要積極探討並認真思考:我們當形塑怎樣的教育願景與學校圖像?應建構怎樣的教育體制與教育內涵?必須培養學生具備怎樣的能力素養?當提供學生怎樣的學習機會與經驗?當有怎樣的教育實踐行動?舉凡這樣的問題,都是當前教育研究再生與教育實務發展的重要議題,也都需要不斷地創發新的思維、新的作法,方能突破、超越現有的概念認知與實踐方式,開展出「迎向未來」的各種教育實踐可能。
    
  回顧中國教育學會過往幾年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合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從2011年的「百年教育的回顧─傳承與創新」、2012年的「2020教育願景」、2013年的「從內變革:開創教與學的主體行動」到2014年「教改20年:回顧與前瞻」,都呈現出我們對於教育學研究與實務變革的期許─透過回顧與前瞻的雙向視角,兼顧傳承與創新的雙重使命,開啟由內而外的教育反省、實踐與影響。今(2015)年則更進一步延展這樣的期許,邀請國家教育研究院一起主辦研討會,以「教育的想像:演化與創新」為主題,從教育學理基礎、教育系統運作、教師專業發展及教學科技應用等面向,來進行教育想像的對話與探討,希冀能激盪出更多教育新思維,拓展教育學術研究與實務實踐的「豐富度」與「可能性」。
    
  教育想像不僅是一種心智模式,更是一種教育共同理解與集體社會實踐,其背後維繫著希望的語言與未來發展導向的教育圖像。透過教育想像有助於我們跳脫既有的教育框架與個人經驗的侷限,幫助我們從更大的系統結構與文化脈絡來重新理解教育問題,發展出新的共通教育語言與實踐方式,進而創造教育潛力,共構新的教育秩序與教育實踐典範,帶動教育研究的動能、教育理論的建構、教育政策與行政及課程與教學的革新。

  為使有關教育想像的學理論述與實務經驗分享持續發揮影響,本學會特邀請不同領域學者專家貢獻文稿,集結成書,以饗學界及教育實務工作者。藉此,特別感謝所有作者慷慨賜稿,其智慧貢獻與經驗分享必能激起更多的教育新思維與新實踐。也由衷感謝匿名審查委員們的用心審查並提供修改意見,讓本書的內容更加嚴謹精進。而本學會方永泉秘書長、湯仁燕副秘書長及高嘉徽小姐在邀稿、催稿與編輯事務上的悉心投入,以及學富出版社于雪祥先生長期以來對教育學術出版的積極支持,更是本書能夠順利付梓出版的重要推手,在此一併申致謝忱。
 
中國教育學會 理事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主任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所長
甄曉蘭 謹誌
中華民國一○四年十一月

編者弁言

  教育其實是一項融合現實與理想的人類活動,儘管教育的活動有很多時候是在進行「複製」及「再製」(例如複製上一代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甚至社經資源),但是在理想上,我們總是希望教育在「再製」之外,還可以作到「改變」與「創造」,因為社會及人類的進步仍有賴教育的貢獻與創新。套句歐陽教先生的話,教育,「作為一種人類『求好』(betterment)的歷程與結果」,可以說是人類「正向發展」的過程與努力。教育和政治不一樣,政治有時還可以用「維持現狀」作號召,但教育既然要「求好」,就不可能自滿於「維持現狀」,甚至以「維持現狀」為目的。既然「求好」代表的是一種「改變」,所以教育的本質正是一種「變」,或是說「基於求變所發動的行動」。

  教育理論中闡述「變」(change)的道理最為精到者首推美國教育哲學家J. Dewey。他將這種「變」的精神發揮到教育上。對Dewey來說,教育的「變」代表的是一種生命及經驗的「成長」(growth),無法帶給生命成長的活動,就不會是「教育性」(educative)的活動。為了促成教育之「變」及生命和經驗之「成長」的發生,Dewey乃突顯了「想像」(imagination)的重要,對他而言,「想像」就像是一條通道,惟有透過它,人們才能自「過往的」經驗中獲得意義,並且因而發現通往「現在」之路。簡言之,想像就是「對於新與舊事物所進行的的有意調節(conscious adjustment)」。到1980年代時,另位著名教育學者E. Eisner從教育鑑賞與評論的角度說明了「想像」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Eisner認為教學不能完全等同於「科學」,而毋寧是一種「藝術」;既然是藝術,就不必也不能像科學一樣嚴謹地固守某些規則,而是應該擁有一些自由創作的「空間」;此時就需要「教育想像」的介入。在Eisner的用法中,所謂的「想像」是與藝術有關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不斷地反思一些問題來精進自己的教學。此時,「想像」代表的是教學中的自由、彈性與創新、運用的空間。

  自從Eisner強調了「想像」的重要性後,「想像」開始在教育的詞彙中佔有一席之地。知名的女性教育學者M. Greene更將「想像」賦予了除了藝術之外的社會意涵。她認為「想像可以越過許多的界限,包含性別的界限在內。」而重拾「想像」,可以降低人們對周遭事物的「社會性」麻痺,並且讓我們重新意識到助人及人道的重要性,體認到自己還可以做些事情。Greene要釋放的想像力,不只是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過程的想像,更要釋放師生在面對不同社會及生命時的想像力。

  基於想像在教育及教育理論發展過程的重要性,本專書選定了以「教育的想像─演化與創新」為題,邀集各教育學術領域的學者專家,發表鴻文,以闡述教育作為一種求變的活動,必須發揮教育工作者的想像,以完成教育變革(演化及創新)之道。在編輯時主要分為四個面向,依序為「哲理與教育想像」、「系統與教育想像」、「教師與教育想像」及「科技與教育想像」。其中哲理面向包括了第一章「想像力的哲學基礎與課程美學方法建構」及第二章「R. M. Hutchins對新世紀學習社會的描繪與實現可能性之探討」。前者爬梳了不同哲學立場的想像力觀點,並希望據此建構課程美學實際落實之哲學基礎,後者則引介Hutchins對學習社會的描繪,說明學習社會的教育規劃乃奠基在全民的博雅教育,最後並提出Hutchins學習社會的待商榷之處,指出臺灣推行學習社會可資借鑑之處。

  系統面向屬鉅觀及政策層次的分析,包括了三章,分別為第三章的「全球流動時代國際學生的流動」,第四章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中的核心素養概念」以及第五章的「從功能領導到動能領導」。其中第三章作者由全球化時代中高等教育受到市場競爭邏輯挑戰,因而加劇高等教育質變的現況討論起,再透過瞭解主要國際學生流動目的國家招募國際學生的政策與做法,論及我國近年在廣招國際學生相關政策的成效與爭議。第四章作者則檢視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能力概念,以鋪陳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並探討釐清素養的概念,繼之彙整新課綱中對素養與核心素養的界定與規範,最後歸納12年國教總綱中「素養」導向之意涵。第五章作者則是旨在透過某個案學校的領導轉型經驗,深入描繪校長動態領導的理念與策略,探究教師社群動力的啟動和組織化的行動之學習循環,並以0與1之間的動態探索分析概念,展現和詮釋該校課程與教學創新的學校領導路徑。

  教師面向分為三章,包括第六章的「以教師領導促動學習共同體之研究」,第七章的「從知識本位到學習本位:一位高中歷史教師課程的教學轉化」與第八章的「親師生教育夥伴關係與教師專業發展」。其中第六章透過訪談法蒐集相關研究資料,並藉之探討受到日本佐藤學之學習共同體所啟發而展開的改革脈絡,深入分析教師領導的踐行及其對於學習共同體改革的影響。第七章作者係以L. Shulman的PCK理論,採用教學個案研究法,深究一位高中歷史教師的課程與教學轉化歷程。第八章則探討了「教育夥伴」概念及其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係,作者認為,隨著教育普及、家長教育水準提高、公民意識和學生學習權主張、學習者中心的學習觀興起,加以20世紀末葉各國推動學校本位教育經營,在地、近身的教育夥伴關係已經是學校教育經營必須重視的一環。

  科技面向則涵蓋四章,分為第九章的「科技與學習:從科技的能供性與決定性看學習的五大面向」,第十章的「談Web 2.0網路工具的教學價值」,第十一章的「數位教科書的想像到實踐」與第十二章的「通訊軟體Line作為親師溝通管導之研究」。第九章從「能供性」與「決定性」兩個角度來檢視科技對於生理、行為、認知、價值與信仰等五個學習面向的影響,作者指出,不管在哪一個層面,科技對於學習的影響都是複雜而多面的。第十章作者則先闡釋21世紀所需要的教育內涵,並介紹數項Web 2.0工具的特色及其教學價值,期能幫助教師了解如何運用Web 2.0工具於各科教學,以營造適合數位「本地人」(natives)的學習環境。第十一章作者由數位教科書審定政策與技術規範的角度切入,探究臺灣推動數位教科書政策的現況與挑戰,最後並提出宜採開放性的技術規範,吸引資訊技術業者參與數位教科書設計研發的建議。第十二章則以當前流行的Line通訊軟體為研究主題,採用焦點團體座談的方法,歸納了一些當Line用於親師溝通時的重要發現,末了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書能順利成書要特別感謝各章作者殫精竭慮地貢獻智慧,此外中國教育學會自理事長甄曉蘭教授開始,包括審查委員及全體工作人員的全心投入,方能使本書準時完成。黃鴻文教授針對本書章節安排所提供的充滿想像力的寶貴意見,在本書體系化的過程中更是功不可沒,在此一併致謝。如果各位讀者在本書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多一些對於「迎向未來」的教育想像,從而更加堅定對於教育之希望,這就是本書編撰的最大目的。
 
執行編輯
方永泉、湯仁燕 謹識
中華民國一○四年十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713249
  • 規格:平裝 / 330頁 / 17 x 23 x 1.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

 

 

最近跟一位媽媽聊天時,她說自己家兒子樂樂3歲了。 在家裡,樂樂總是把自己擺在第一位,只要是他喜歡的東西誰都不許碰。有時樂樂的霸道讓媽媽頭疼不已,卻又束手無策。 有一次帶樂樂到樓下玩遙控汽車,碰到鄰居家孩子沫沫也在,沫沫興奮地跑過來:「樂樂,咱們一起玩吧!」說完沫沫就伸手去拿了遙控汽車,沒想到樂樂氣沖沖地朝他大喊:「這是我的玩具,誰也不許動!」說完就把汽車搶了過來。 沫沫友好地對他說:「我們是好朋友,好朋友可以一起玩的。」可是,樂樂依然很固執,語氣肯定地說:「那也不行,我的玩具誰也不能玩!」 樂樂媽媽看到兩個孩子爭執,趕忙來勸說,但是樂樂就是不肯讓步。一時間,樂樂媽媽感到很沒有面子,但是又不得其解。 想當初,樂樂都是很大方很好說話的,不管有什麼玩具,只要大人要求給其他小朋友玩一會兒,他都很樂意給別人,拿著吃的,只要別人逗他「給我吃一口」,他都會把小胖手伸到你嘴邊。 可是如今媽媽非常苦惱樂樂的霸道,她也沒有辦法,因為已經不下百次地告訴樂樂要大方,好東西要大家一起玩才開心。可是根本沒有任何效果,樂樂媽媽都不知道應該怎樣教育他才好。 ... 6歲之前應該防止孩子養成霸道的性格 李玫瑾教授認為: 0到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6歲之前是最為關鍵的階段,家庭的教育非常重要。孩子12歲到18歲之間是性格的定型期。那麼在孩子6歲之前,就應該防止孩子這種任性、自私的性格。 孩子霸道的行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 以自我為中心是兒童初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3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就像上面樂樂的事例,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以自我為中心觀察世界,認為周圍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關,因此往往從「自我」出發來進行行為選擇,而忽視他人,從而產生霸道行為。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會逐漸認識到,世界並不僅僅是圍繞著自己轉的,他的專橫態度和霸道行為自然會有所改善。 但有的父母認為認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霸道行為會自然消失,不管也無妨。其實,如果父母不及時調整孩子的話,那麼他們在其日後的情感成長、人際關係、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所以說,如果孩子剛開始顯露霸道端倪時,父母就要及時關注他們並給予恰當的引導。 對於孩子的霸道行為,我們首先要明白背後的原因再加以引導。 ... 促使孩子形成霸道的原因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指出: 孩子2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他會開始產生私有意識,會特別在乎自己對物品的的所有權,並認為什麼都是「我的」。 這一敏感期的孩子會以搶奪霸道的方式去占有,同時也會擔心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走。 比如表現在以下方面: 執著於他想要的東西或想做的事情; 對某件事情想當然,不加理會別人的意見; 想要別人做的事情別人必須得干; 用搶奪的手段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等。 進入物權敏感期的孩子,一旦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碰觸就會特別敏感。有的寶寶會激動大哭大鬧,有的甚至會做出攻擊性的行為。 促使孩子形成霸道的原因有: 1、標籤效應 在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標籤效應」: 當一個孩子被貼上了某個名稱或是標籤時,他就會作出相應的自我印象管理,無形中讓自己與標籤達成一致行為的現象。 對於霸道這方面,無論孩子做什麼,從大人口中總是說出「霸道」這類的負面評價。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從而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結果很可能會導致一個當初也許並不那霸道的孩子真的成為一個「霸道」的孩子。 在幼兒階段的「霸道」多半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行為,如果從小被身邊最親近的人貼上這樣的標籤,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意識,成為大人期望他成為的人。 ... 2、模仿大人 孩子有霸道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大人形成的。他們將大人的行為看在眼裡,聽在耳中,記在心上,如果父母本身霸道,孩子自然就會耳濡目染。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先檢查自己是否以身作則。 我們要記住,要想孩子學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做的好孩子才能學好。 3、溺愛孩子 許多父母仍然採取了比較傳統和簡單的教育方式,常常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他要什麼就給什麼,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從來不對孩子提出任何要求,這樣容易使孩子產生「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類似的錯誤觀念、認識,反映到他的所作所為上就是標準的霸道行為了。 父母不能由於愛孩子而過於寵溺孩子,做什麼事情都順著孩子,每個孩子終歸要長大、獨立的生活。 對於孩子霸道的行為,我們要引導孩子走出「唯我獨尊」的心理。 ... 對於霸道的孩子,父母這樣正確引導 心理學上有一個態度效應,表現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是,面對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父母要真誠地愛孩子和關心孩子,如此一來,便能激發出孩子成倍的友善。 教育霸道的孩子,我們完全可以用這些態度來影響、感化他,一定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粗暴地傷害孩子,並且用正確合理的方法加以引導: 1、教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與他人相處 很多霸道的孩子都喜歡用命令式的語氣去支配、支使別人,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顯得很重要,而且還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是,孩子用這樣霸道的方式來與小朋友相處,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不受歡迎,甚至變得孤立。因此,當我們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時,要及時引導,教會他用正確的方式與小朋友相處。 記得有一次在小區里幾個6歲左右的孩子在一起玩,有個叫俊博的孩子就像一個小霸王,其他幾個孩子都得聽他的,他們正帶頭捉弄一個矮小的小女孩,俊博哈哈大笑著把那個小女孩的書包扔給另一個孩子,另一個孩子又扔給了他旁邊的孩子。那個小女孩氣得都快哭了,但也只是在一旁看著他們將自己的書包扔來扔去,不敢有任何反抗。 正好這時聽到俊博的媽媽下樓喊他回家吃飯,他才把書包還給小女孩。等其他孩子都走了後,我看到俊博媽媽把孩子拉到一邊說:「剛才我看到你欺負那個小女孩了,你那樣做是不對的,不光彩的。」 「我沒欺負她。」俊博為自己辯解道。 「那個小女孩喜歡你拿她的書包玩嗎?你拿她的書包經過她的同意了嗎?」面對媽媽的質問,俊博沒有話可說了。 媽媽接著告訴俊博:「有本事的人,是打壞人,保護、關心和幫助小孩子的,你應該愛護他們才對,這樣大家才願意和你一起玩。」 俊博聽後點了點頭,表示知道自己做錯了,以後會改正的。 聽完這位媽媽的教導,不由得為她點讚。 面對霸道的孩子,我們可以學習俊博媽媽的做法,既不過分處罰,也不任其發展,而是教育孩子以一顆愛心、善心來對待其他人。 2、讓孩子接受一些挫折,知道遵守規矩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表現出無理、霸道時,我們可以讓他接受一些挫折,在別人批評他時,只做一個旁觀者,而不要代替他認錯。 事後再向孩子說明他錯在了哪裡,在這個過程中,不必擔心孩子受委屈,只有在知道遵守規矩時,他才會明白怎樣做個受歡迎的孩子。 3、角色扮演 可以把看到過的或者孩子經歷的「霸道」事件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現出來。 在女兒四歲左右時,有次朋友帶兒子木木來我們家玩,兩個孩子在玩積木玩具,女兒在拼搭過程中接連兩次都搶走了木木的積木,最後導致木木哭了,等木木走後,我跟女兒把玩積木的情景進行了角色扮演。 我來演「霸道」的女兒,她演木木,我一邊演一邊給女兒解析: 「我現在搶了你的積木,你的心情是很生氣吧,會很難過,對不對?那我怎麼做是正確的呢?」 「應該是這樣說,我把積木分給你,一起來玩,我們一人一半吧。」 通過這樣表演的方式,讓女兒能夠親身地體會剛才木木的心情,更有感覺地學習到跟小朋友的相處方式。 ... 寄語: 改變孩子的霸道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到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滲透,孩子才能學會約束控制自己,把自己的霸道行為慢慢改正。 同時身為父母,我們有責任去引領、教導,給孩子永不放棄的信任與愛。

 

 

WEFV2626EFCEYYYB15VEF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yyBk7M5.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697987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神岡雙色全染推薦髮型設計工作室勤美誠品附近染髮有助美白膚色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大甲減齡的燙髮風格學生染髮推薦髮廊大雅自然捲毛燥有漂過修改髮型推薦髮廊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
台中韓式髮根燙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北屯韓系髮型推薦染髮髮廊 PTT推薦的台中護髮染髮燙髮推薦勤美誠品附近自然捲毛燥有漂過修改髮型推薦髮廊專業剪髮推薦髮廊 烏日自然捲毛燥有漂過修改髮型推薦髮廊 水波紋燙台中燙髮推薦一中商圈推薦及肩直髮 台中北區好看不挑膚色專業剪髮推薦髮廊 台中內行人推薦的美髮沙龍后里八字劉海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石岡短瀏海飛機頭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染髮技術最好的台中髮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優惠情報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